贺兰县纪委
首页 > 以史为鉴 正文

以史为鉴

汤斌之善

稿件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 2025-09-19 11:16:09
分享至:

  康熙年间,有人在京城的书店买了一部《吕氏春秋》,不小心将一枚钱掉落在地上。旁边一个秀才用脚暗暗踩住这枚钱,占为己有。此时,秀才旁边坐着个老头,他问清了秀才的名字后,冷笑两声,起身就走。这位秀才是国子监的助教,后来在选官时得到了常熟知县的职位。当秀才收拾行装准备赴任时,时任江苏巡抚汤潜庵却传令下去,通知此人不必赴任,因为他已被弹劾。秀才问:“我因什么事情而遭弹劾?”汤潜庵告诉他是贪污。秀才申辩道:“我尚未赴任,哪来赃款?”汤潜庵说:“你难道不记得当年在书铺里的事了吗?你当秀才的时候,尚且爱那一钱如命,侥幸当上了地方官,岂不要伸手到人家的口袋里去偷钱,成为乌纱帽下的窃贼吗?请你马上解下大印走吧。”秀才此时才知道,当年他身旁的那个老头竟是汤潜庵。此事见于沈起凤的《谐铎》一书。

  读到这个“一钱落职”的故事,或许有人会认为秀才的运气不好。当然,也肯定有人认为汤潜庵小题大做、过于苛刻。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。何不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呢?那么这个汤潜庵究竟何许人也,是不是心胸不够开阔,是一个缺慈少爱之人呢?

  获谥“文正”,是古代对文臣的极高评价。清代仅有八位文臣获此谥号,汤斌是其中最早者,潜庵是他的号。顺治九年(1652),他进士及第,康熙时,任江苏巡抚,一生为官清廉,受到百姓爱戴。

  他胸怀宽广,极能容人。汤斌前往江苏赴任,布衣牛车,仅一老仆相随。汤斌一行途中遇到一位知县,乘坐着华丽车马,仆从相随,威风凛凛。知县仆从见汤斌牛车在前,怒斥他为何不知避让,汤斌不予计较。中途住店,汤斌又遇到这位知县,知县竟得寸进尺逼汤斌让出自己住的房间,他要住进去,汤斌依然让之。后来,知县闻知汤斌的身份后,惭愧万分,无地自容。康熙闻知此事,对汤斌之让予以嘉奖。

  说汤斌苛刻,倒是不假,但那是对他自己。为官几十载,他清廉自守,不受馈赠。据冯景所作《汤中丞杂记》载,在巡抚任上时,汤斌夫人和诸子皆穿粗布衣裳,每天吃的是野菜和豆腐。常州知府祖进朝知他生活清苦,便专门为他缝制一套衣靴,想要送给他,但好长时间不敢和他说这件事,最后,礼还是没有送出去。汤斌生日那天,一个下属特地订制一围屏为他祝寿,汤斌坚辞不受。下属打开围屏,将自己的“巧思”告诉汤斌:“汪琬撰文在上。”汪琬是清初著名文学家,汤斌命人将文章抄录下来,返还其屏。

  汤斌对他的儿子也可说是苛刻。长子汤溥从老家来苏州探望父亲,当时江苏巡抚驻苏州。他见父亲生活清苦,饮食简单,于是上街买来一只鸡为父亲调补。汤斌得知此事,非但没有因儿子的孝顺而加以赞扬,反而十分生气。他告诉儿子,自己来苏州为官一年多了,也没有去市场上买鸡,苏州的物价要比家乡高许多,如果不能随他过简朴的生活,那就回老家去吧。

  汤斌对自己对家人严格要求,爱民则惟恐不周。有一回,官吏上报菱芡成熟,按旧例应该收税,汤斌认为菱芡不过百姓糊口之物,倘若明年菱芡收成状况不好,而又要按规定的额度交税,百姓生活势必受到影响,何必与民争利。在任内,汤斌大力革除各方面的弊政,减轻百姓负担,获得百姓称赞。

  以汤斌之聪敏与仁厚,焉能不知前程之于书生的重要性,但他更知操行的重要性。千里之堤,溃于蚁穴。防微杜渐,不可不察。岂不闻轿夫的故事,轿夫穿了一双新鞋,时时注意,害怕踩上泥,弄脏了新鞋。可是,一不小心,他的一只鞋还是踩上了泥水,之后,他就逐渐没有了原先的惕励警戒之心,毫不在乎脚下甚至一身的污浊了。不错,汤斌是阻断了秀才的为官之路,但也阻断了他由一钱而千钱、万钱的不归之路。

  如此看来,汤斌并非苛刻之人,这苛刻中其实包含着大善。(马军)

>>><<<